垃圾时间:当生活陷入低谷
垃圾时间的定义与流行
垃圾时间,源自体育赛事术语,指的是比赛临近结束时,由于比分差距过大,胜负已成定局,剩下的时间被称为垃圾时间。这个词在今年年中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,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:低谷、无望,甚至感到自己像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,无力扭转局面。
个体的无力感
这种心理状态源于个体对命运的无力掌控感。有时,人们感到绝望是因为认为自己的困境是独特的,而有时则是因为意识到“大家一样糟糕,甚至比我更努力的人也一样糟糕”。一旦产生这种认知,人们往往会认为工作、教育和想象力都变得无关紧要,因为他们已经不再相信还有出路。
咨询师的亲身体验
咨询师夏天宇曾亲身经历过一段低谷期。他将这种感觉比喻为“史莱姆”——仿佛全身的动力被抽走,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淹没,尽管想要行动,却不知该朝哪个方向前进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夏天宇选择了一种不同的应对方式——“主动下降”。
主动下降:寻找生活本能
夏天宇认为,当人生无法通过爬升来脱困时,可以尝试“主动下降”。他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,指出越接近底层需求,越能激发生活的本能。这种“破釜沉舟”的感觉,让他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。
对“垃圾时间”的反思
当被问及对“垃圾时间”这一说法的感受时,夏天宇表示,这让他感到自己“在被浪费时间”。这种感觉包含了被迫性和不情愿,有时是主动选择的消磨时间,如刷手机;有时则是出于无奈,没有其他选择,只能被动地消耗时间。
自我实现的幻象
夏天宇指出,许多人过去可能有过一种“假性自我实现”的体验:对自己充满信心,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。这种感觉类似于股市行情好时,买入大多数股票都能盈利。然而,当环境变得更具挑战性,容错率降低时,过高的期望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冲击。
咨询室内的观察
在咨询室内,夏天宇观察到,30至40岁的人群中,这种现象尤为明显。这一年龄段的人往往面临着更高的社会期望和压力,当现实与期望产生巨大落差时,他们更容易陷入“垃圾时间”的心理状态。
总之,“垃圾时间”不仅是一个体育术语,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,反映了现代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和迷茫。通过调整心态,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,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走出低谷,重拾生活的动力。
57天前
33秒前
20秒前